你的位置: 首页 > 最新小说 >

小说后续全文-雨夜中的幽灵车小说后续全文林薇赵振海完整版在线阅读_林薇赵振海(雨夜中的幽灵车)完结阅读无弹窗大结局

2025-11-25 16:55    编辑:猫七

雨夜中的幽灵车纯净阅读介绍

小说《雨夜中的幽灵车》的主要角色是【林薇赵振海】,这是一本玄幻科幻小说,由新晋作家“上海打铁匠”倾力打造,故事情节扣人心弦。本站无广告,欢迎阅读!本书共计23929字,更新日期为2025-11-25 16:51:42。在本网【jxgsy.com】上目前已完结。小说详情介绍:郑重声明:本故事基于流传极广的北京都市传说创作,其中涉及的人物、细节均为艺术加工,...

《雨夜中的幽灵车》 第1章 免费试读

郑重声明:本故事基于流传极广的北京都市传说创作,其中涉及的人物、细节均为艺术加工,

请读者理性阅读,切勿对号入座。1尘封的谜案北京的深秋,寒意刺骨。

1995年11月14日晚上,一场不期而至的雨夹雪让街道变得泥泞不堪,行人稀疏。

十点半,圆明园公交总站笼罩在一片昏黄而湿漉的水雾里,大多数线路已经收车,

只有那辆老旧的黄河牌通道公交车还亮着灯,像一头疲惫的钢铁巨兽,

等待着它的最后一次旅程。这是330路的末班车。司机陈卫国,四十二岁,

是个开了十几年公交的老北京。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卡其布工装,坐在驾驶座上,

就着仪表盘微弱的光,看了一眼夹在遮阳板上的全家福照片。照片里,妻子温柔地笑着,

八岁的儿子调皮地做着鬼脸。他轻轻叹了口气,今天是他儿子的生日,原本答应早点回家,

却被这糟糕的天气和临时的顶班拖住了脚步。

他伸手调整了一下挂在挡风玻璃后视镜上的那个小小的、有些褪色的平安符,

那是他妻子从雍和宫为他求来的。“陈师傅,差不多了,该发车了。

”年轻的售票员王娟敲了敲铁皮投币箱,发出空洞的响声。

她是个顶替母亲岗位的“公交子弟”,刚参加工作不满一年,扎着那个年代常见的麻花辫,

脸上还带着未经世事的稚嫩和朝气。她清点着箱子里寥寥无几的毛票和几枚硬币,

显得有些意兴阑珊。陈卫国点点头,拧动钥匙,

老旧的柴油发动机发出一阵沉闷而吃力的轰鸣,在寂静湿冷的夜里格外刺耳,

排气管喷出一股浓重的黑烟。“嗤——”的一声,锈迹斑斑的气动车门艰难地打开,

带进一股凛冽的寒气和潮湿的泥土味。几个身影,被夜色和雨雪包裹着,陆续蹒跚上车,

带进来一身的寒气。最先上来的是一对年轻男女,看起来像是夫妻。男人约莫三十岁,

穿着一件不太合身的、肩部垫得过于宽大的灰色西装,头发被雨雪打湿,紧贴着头皮。

女人裹着一件当时颇为时髦的红色羽绒服,脸上带着愠怒,两人似乎刚发生过争执,

上车后便一言不发地找了个靠前的双人座位坐下。

接着是一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、头发花白的老者,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,

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磨损严重的黑色人造革公文包,步履有些蹒跚。他默默走到车厢中后部,

在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,目光投向窗外被黑暗吞噬的景色,显得心事重重。

然后是一个穿着臃肿的军绿色棉大衣、帽檐压得很低的男人。他始终低着头,

让人看不清面容,步履匆忙,径直走到车厢最后一排最角落的位置坐下,

将整个身体蜷缩起来,仿佛要融入阴影之中。自始至终,他没有发出一点声音。

王娟打起精神,用带着京腔的清脆嗓音招呼着:“上车请买票,

前方到站是……”同时熟练地撕下纸质车票,用橡皮筋扎好,递给乘客,并找兑零钱。

车厢里弥漫着一股湿漉漉的棉布、廉价烟草和柴油混合的复杂气味。十点三十五分整。

陈卫国看了一眼腕上那块上海牌手表,伸手按动气阀开关。

“嗤——”车门带着泄气般的声音沉重地关上,将外面的寒冷与湿气隔绝。

330路末班车摇晃着驶出车站,两盏昏黄的前大灯如同醉汉的眼睛,勉强穿透雨幕,

缓缓融入颐和园路那片深不见底的浓稠夜色之中。雨刮器有气无力地左右摆动,

在沾满泥点的挡风玻璃上划出两道模糊的扇形区域。道路两旁,

叶片落尽的白杨树在凄风苦雨中疯狂摇曳,光秃秃的枝桠在车灯晃过的瞬间,

像无数只扭曲的、伸向夜空求救的手臂。“今晚人真少啊,陈师傅。

”王娟坐到司机座后那个专属的售票员位置上,搓了搓有些冻僵的手,低声说道。

她的声音在空荡的车厢里产生了一丝微弱的回音。陈卫国“嗯”了一声,算是回答。

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前面那条似乎永无尽头的黑暗道路上。不知为何,

他今晚总觉得心神不宁。这条路他跑了无数遍,闭着眼睛都能摸清每一个弯道,每一个站台。

但今晚,这条路显得格外陌生,格外……黑暗。

车灯的光线仿佛被前方某种无形的东西贪婪地吞噬了,照不出多远就被浓郁的黑暗所吞没。

车辆驶过颐和园,继续朝着西北方向的凤凰岭前行。路上的其他车辆已经完全消失了。

天地间仿佛只剩下这辆330路公交车,在一条通往未知领域的道路上孤独前行。车厢内,

只有发动机持续的轰鸣、车外呼啸的风声以及雨点敲打车顶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,

形成一种令人昏昏欲睡的单调乐章。“前面站台好像有人。”王娟忽然指着前方说道,

打破了车厢内的沉寂。陈卫国眯起有些疲惫的眼睛,努力向前望去。果然,

在前方不远处的那个偏僻小站——黑山扈站,昏暗的站牌下,隐约立着三个模糊的人影。

他下意识地轻踩刹车,降低了车速。车辆摇晃着,最终平稳地停靠在空无一人的站台旁。

“嗤——”车门再次打开,一股比之前更加阴冷、带着腐朽气息的寒风猛地灌入车厢,

吹得王娟忍不住打了个寒颤,也让前排那对年轻夫妇不满地裹紧了衣服。站台上的三个人,

以一种极其缓慢而僵硬的动作,依次上了车。他们的装扮十分古怪。

都穿着一种深蓝色的、类似旧式长袍的衣物,质地看起来很厚实,但被雨雪打湿后,

紧紧贴在身上,勾勒出瘦削的轮廓。他们的脸色在车厢顶灯惨白的光线下,

呈现出一种极不自然的、如同纸张般的灰白色。更令人不安的是,其中两个人一左一右,

几乎是架着中间那个人。中间那人脑袋耷拉着,长发遮住了脸,身体软绵绵的,

仿佛失去了所有力气,像是喝得烂醉,又像是……生了重病。最让王娟感到怪异的是,

这三个人上车的整个过程,竟然没有发出任何脚步声。他们的脚仿佛只是在地上轻轻拖行,

与潮湿地板摩擦的声音微不可闻。“三……三位同志,去哪儿?请买一下票。

”王娟压下心里的些许不安,按照惯例开口询问道,手里已经准备好了车票。

那三个人仿佛没有听见,径直走向车厢中部,在一排空座位上沉默地坐下,

整个过程如同预设好的默剧,没有一丝声响,甚至连呼吸声都听不见。他们坐下后,

便如同三尊雕塑,纹丝不动。陈卫国透过车内上方的那块长方形后视镜,

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这三名不速之客。就在目光扫过的一瞬间,他的心脏猛地一缩——镜子里,

其中一个穿着长袍的人,似乎也正通过镜子看着他!那双眼睛,空洞、无神,

缺乏活人的光彩,像是两个能将人灵魂吸进去的黑色漩涡。

一股莫名的寒意顺着陈卫国的脊椎爬升,他赶紧移开视线,深吸一口气,

用力按下了关门按钮。车门“哐当”一声关上,隔绝了站台和那令人不安的夜色。

他猛地踩下油门,公交车仿佛也急于离开这个地方,发出一阵更加剧烈的抖动,

加速向前驶去。车辆继续在黑暗中前行,但车厢内的气氛已经悄然改变。

一种无形的压抑感弥漫开来,之前的单调乐章此刻变得诡异莫名。

陈卫国感到一阵强烈的心慌,握着方向盘的掌心沁出了冷汗。他忍不住再次瞥向后视镜。

这一次,他注意到,那位一直沉默的老学者,不知何时已经抬起头,

正死死地盯着那三个后来上车的“长袍客”,镜片后的眼睛里充满了极度的震惊和……恐惧!

他的嘴唇微微颤抖着,脸色变得比那三个人还要惨白。车又向前行驶了大约五分钟,

来到一段更加荒僻、两侧都是茂密林地路段。突然,那位老学者猛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!

他的动作幅度很大,以至于公文包都掉在了地上,发出“啪”的一声脆响,

在寂静的车厢里格外惊人。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动静吸引了目光,

包括前排那对年轻夫妇和角落里的军大衣男人。老学者没有去捡公文包,

而是快步走到那对年轻夫妇旁边,在年轻男子惊愕的目光中,一把死死抓住了他的胳膊!

“你干什么?为什么偷我钱包?!”老学者的声音尖厉得变了调,

与他之前文质彬彬的形象判若两人。年轻男子完全懵了,错愕地辩解:“大爷,

您……您说什么呢?我什么时候偷您钱包了?我坐这儿根本没动过!”“就是你!

刚才从我旁边过的时候!别想抵赖!下车!立刻跟我去***说清楚!

”老学者不由分说地用力拉扯着年轻男子,力气大得惊人,

同时扭头朝着驾驶座方向声嘶力竭地喊道,“开门!我们要下车!快开门!

”售票员王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,不知所措地看向陈卫国。

陈卫国也从后视镜里看到了这混乱的一幕。他皱紧了眉头,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,

根本不是常规停靠站,按照规定是不能开门的。但看着老学者那激动得近乎疯狂的样子,

以及年轻男子百口莫辩的窘迫,他犹豫了一下,还是踩下了刹车。或许是潜意识里,

他也想尽快打破这车厢里越来越浓的诡异气氛。“嗤——”车门再次打开,

阴冷的风立刻灌了进来。“走!下车!去***!

”老学者几乎是连拖带拽地把年轻男子往下拉。年轻女子也慌了神,急忙站起身,

跟着下了车,嘴里还不停说着:“大爷您是不是认错人了?

我们真没拿您东西……”三人刚踉跄着下了车,双脚踩在泥泞的路边。老学者立刻松开了手,

却用一种极其隐晦而迅速的动作,死死攥住了年轻男子的衣袖,用眼神示意他不要出声。

陈卫国看着他们下了车,心中那不安的预感越来越强,他不想再多停留一秒钟,

立刻按动了关门按钮。车门缓缓合拢。就在车门即将完全关闭的那一刹那,

透过那最后狭窄的缝隙,陈卫国和王娟,都清晰地看到——下车后的老学者猛地回过头,

望向公交车!他的脸上不再是之前的愤怒,而是换成了一种极致的、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惊恐!

他的嘴巴大张着,仿佛想要呼喊什么,但声音却被隔绝在了车外。然后,

车门“哐”地一声彻底关严实了。330路公交车再次启动,发动机嘶吼着,

载着剩下的乘客——司机陈卫国、售票员王娟、最后一排角落里的军大衣男人,

以及那三个诡异的“长袍客”——朝着前方更加浓重、仿佛具有实体般的黑暗,

义无反顾地驶去……尾灯的红光,在拐过一个弯道后,彻底消失在茫茫的雨夜之中。

这是任何人,最后一次看见这辆330路公交车,以及车上的生灵。第二天清晨,

330路车队发现末班车没有按时返回停车场,司机陈卫国和售票员王娟也彻夜未归,

杳无音信。报警后,警方沿着预定路线展开了大规模搜索,动员了沿线村镇的民兵和群众,

却一无所获。没有车辆残骸,没有人员踪迹,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线索。

那辆编号为07-33014的黄河牌通道公交车,

车上的六个人——尽职尽责的司机陈卫国、青春年少的售票员王娟、身份不明的军大衣男人,

以及那三个不知从何而来、去往何处的“长袍怪客”——就这样,

在1995年那个雨雪交加的冬夜,从现实世界中彻底、干净地蒸发了。

如同投入大海的一颗石子,没有激起一丝涟漪。2重启(2018年,秋)二十三年后,

2018年的北京,已然是一座焕然一新的国际化大都市。秋日的天空,

在高楼玻璃幕墙的反射下,呈现一种淡淡的灰蓝色。

林薇坐在CBD某栋高级写字楼里一间略显杂乱的开放式办公区内,

盯着眼前苹果电脑屏幕上不断闪烁的光标,有些烦躁地揉了揉太阳穴。二十八岁的她,

是一家专注于都市传说、未解之谜和超自然现象的新媒体平台“奇闻探秘”的资深编辑。

最近,主编给她下了死命令,

要求下一期专题必须做一个“既有爆点又能引发深度讨论”的题材,这让她倍感压力。

“薇薇,还没找到合适的选题?”同事兼好友苏曼端着两杯星巴克走过来,

递给她一杯馥芮白,“看你愁眉苦脸一上午了。”林薇接过咖啡,叹了口气,

习惯性地用勺子搅拌着上面的奶泡:“能挖的都挖得差不多了,

‘朝内81号’、‘故宫灵异事件’、‘北新桥锁龙井’……这些老掉牙的故事,

读者早就审美疲劳了。主编既要流量又要新意,我上哪儿给他找去?

”苏曼在她旁边的转椅上坐下,翘起腿:“哎,说到这个,你听说过一个挺老的传闻吗?

好像是九十年代,北京有一辆公交车,连车带人神秘失踪了?”林薇挑了挑眉,

来了点兴趣:“公交车失踪?没听说过,具体点?”“我也记不太清了,

好像就是……330路?”苏曼努力回忆着,“对,好像是330路。据说是一趟末班车,

从圆明园那边开出去,然后就再也没回来。车上的人也都消失了。

后来好像还牵扯出什么特别邪门的灵异说法,

说什么最后上车的三个乘客不是人之类的……”林薇立刻坐直了身体,

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,在搜索栏输入“北京330路公交车失踪”。瞬间,

搜索引擎跳出来几十页相关内容。

她点开一个标题为《【深度揭秘】1995年北京330路公交车灵异事件全记录》的帖子,

仔细阅读起来。帖子的描述相当详细,时间、地点、人物构成,

甚至最后上车的三个“非人”乘客的衣着样貌都栩栩如生。发帖人信誓旦旦地声称,

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小范围的轰动,但被有关部门刻意压了下来,只在民间口耳相传,

衍生出各种光怪陆离的版本。更让林薇脊背微微发凉的是,帖子下面有不少跟帖回复,

有些人声称,在公交车失踪后的几年里,特别是在雨雪交加的夜晚,

有夜归的人或者出租车司机曾在凤凰岭、黑山扈一带,目睹过一辆老式的黄河通道公交车,

幽灵般地在迷雾中一闪而过,想要仔细看时却又消失无踪。

一种职业的敏感和莫名的兴奋感攫住了林薇。相比于那些被讲烂了的古宅凶宅,

这种发生在现代都市、有明确时间地点、且结局如此诡异的公共交通工具失踪案,

无疑更具冲击力和讨论空间。“就是它了。”林薇低声自语,手指在键盘上飞舞,

迅速开始撰写选题报告。

中的专题取了一个耸动的标题——《都市幽灵车:追寻二十三年前消失的330路末班车》。

三天后,选题顺利通过。林薇正式开始了对这件尘封了二十三年的都市悬案的调查。

她首先前往北京市档案馆,申请查阅1995年11月及之后的地方报纸和社会新闻版块。

在充满陈旧纸张气味的阅览室里,对着微缩胶卷阅读器那幽蓝色的屏幕,

她整整坐了一个下午,眼睛酸涩不堪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

在11月20日的《北京晚报》一个极不显眼的中缝位置,

她终于找到了一则简短的、近乎启事类的报道:“寻人:11月14日晚,

陈卫国(时年42岁)、售票员王娟(时年22岁)在执行末班车任务后未按规定返回车队,

至今下落不明。二人当日驾驶车辆为黄河牌通道公交车,编号07-33014。

如有知情者,请速与330路车队或海淀分局联系。”这则寥寥数语的报道,

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,证实了事件的核心真实性,

却也带来了更多的谜团——如此离奇的公共安全事件,为何报道如此轻描淡写?后续呢?

林薇又尝试联系北京公交集团的档案室,

希望能查阅当年的事件记录、行车日志或者乘客名单。

接待她的是一位姓王、年近退休的老师傅,头发已经花白,戴着老花镜,说话慢条斯理。

“330路?1995年?”王师傅推了推滑到鼻梁上的老花镜,

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难以捕捉的异样光芒,他沉吟了片刻,“哦……好像,是有点印象。

那辆车……是不是在凤凰岭那边……出了点事?”林薇精神一振,身体前倾:“王师傅,

您记得具体情况吗?到底是出了事故,还是……”王师傅却缓缓摇了摇头,

端起桌上的搪瓷缸子喝了一口浓茶:“太久了,二十多年喽,记不清咯。

只记得当时车队里传言纷纷,说什么的都有。有人说那辆车压根就没开到终点站,

半道上就没了影儿;也有人说,后来在路边发现了一些车辆的碎片……但最后,

好像都不了了之了,没个定论。”“那当时的行车记录、排班表,或者可能的乘客名单,

还能找到吗?”林薇不甘心地追问。“早没啦!”王师傅摆摆手,语气带着几分笃定和无奈,

“姑娘,那个年代,管理不像现在这么规范,很多东西都是纸质的,能保存多少年?再说,

这么多年,车队合并、搬迁,经历过多少次动荡,那些陈年老账,早就当废品处理掉喽。

”首轮官方渠道的调查收获有限,但至少确认了事件并非空穴来风。林薇决定改变策略,

将重点转向民间,寻找当年的亲历者,或者至少是近距离的知情者。

她在几个知名的本地生活论坛、历史爱好者贴吧以及灵异事件讨论组里,

发布了详细的寻人帖,

标题统一为“重金征集1995年11月14日晚330路公交车事件线索”。帖子中,

她隐去了自己的记者身份,只声称是民间研究者,并对提供有效线索者承诺酬谢。

帖子发出后,收到了不少回复,但大多是灌水、调侃,

或者只是复述自己听来的、添油加醋的传说版本,有价值的信息寥寥无几。

就在林薇有些气馁的时候,一个匿名的站内私信引起了她的注意。

发送者的ID是一串杂乱无意义的数字和字母。“林记者,我看到你的帖子了。

我父母可能就是你正在找的人——就是帖子提到的那对,在330路失踪前,

提前下了车的年轻夫妇。如果你真的想了解情况,

可以联系这个号码:138xxxxxx27。请联系我,张先生。”林薇的心跳骤然加速,

她反复读了几遍这条简短的信息。提前下车的年轻夫妇!如果这条信息属实,

那么他们就是整个事件中,除了那三个“长袍客”之外,

唯一可能与真相擦肩而过的关键目击者!她立刻拿出私人手机,记下号码,

走到办公室外相对安静的消防通道里,深吸一口气,拨通了电话。电话响了四五声后,

才被接起,对面传来一个略显低沉、疲惫,带着明显戒备的中年男声:“喂?哪位?

”“您好,张先生是吗?我是林薇,就是在论坛上发帖寻找330路公交车线索的人。

请问您……”对方沉默了片刻,这短暂的寂静让林薇几乎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。然后,

那个男声才再次响起,压得更低了:“是我。电话里说不方便,很多东西……说不清楚。

如果你真想了解当年的事,可以来我家一趟。地址,我稍后短信发给你。”不等林薇回应,

对方便挂断了电话。几分钟后,一条短信如期而至,

内容只有一个海淀区某个老旧小区的详细地址。林薇握着手机,感觉掌心有些湿润。窗外,

秋日的夕阳正在西沉,将天际染成一片暧昧的橘红色,巨大的城市阴影开始蔓延。

一种混合着兴奋、好奇与一丝难以名状的不安感,在她心中悄然滋生。她回到工位,

迅速收拾好背包,将录音笔、笔记本、充电宝一一检查完毕。她不知道,

这趟看似寻常的走访,将如同一把生锈的钥匙,

强行***一扇尘封了二十三年的、通往未知与恐惧的大门。门后的真相,

将彻底打败她对这个世界的认知,

并将她无情地卷入一个跨越时空的、令人窒息的噩梦循环之中。

3迷雾中的线索按照短信地址,林薇来到了海淀区一个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老旧小区。

楼体的外墙上爬满了干枯的爬山虎藤蔓,斑驳的墙皮大片脱落,露出里面灰暗的水泥,

整个小区弥漫着一种被时代遗忘的沉寂。找到对应的单元楼,爬上昏暗的、堆满杂物的楼梯,

来到五楼一扇锈迹斑斑的防盗门前。林薇深吸一口气,按响了门铃。门内传来窸窣的脚步声,

接着是猫眼被遮挡的微弱光线变化。几秒钟后,门锁“咔哒”一声打开,

一个面色憔悴、眼袋深重的中年男人出现在门后。他看起来五十岁左右,

头发却已花白了大半,穿着洗得发白的家居服,

眼神里带着浓重的警惕和一丝难以化开的疲惫。“张先生?”林薇试探着问。男人点了点头,

侧身让开:“进来吧。”屋子里的陈设同样老旧,但收拾得还算整洁。

空气中飘散着一股淡淡的、若有若无的中药味。客厅的采光不好,即使是在白天,

也显得有些阴暗。最引人注目的是,靠墙的一张老式八仙桌上,摆放着一个黑边相框,

面是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太太的黑白照片——正是林薇在资料中看到过描述的那位“老学者”。

“那是我母亲。”张建国——这是他的全名——声音沙哑地介绍道,

示意林薇在木制沙发上坐下。他自己则坐在对面,双手交叉放在膝盖上,

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有些发白。“张先生,非常感谢您愿意……”“直接说事吧。

”张建国打断林薇客套的开场白,语气带着一种长期被某种情绪折磨后的急躁与无力,

“我知道你为什么来。二十三年了,这件事像块石头一样压在我们家心里,从来没搬开过。

”林薇点点头,打开了录音笔,

放在茶几上:“如果您不介意的话……”张建国瞥了一眼录音笔,没有反对,

目光陷入遥远的回忆,开始讲述那个缠绕了他半生的噩梦。“那年我二十八岁,

刚结婚不到两年。那天晚上……我和我爱人小芳,因为一点家里琐事,

在去她娘家的路上吵了一架。上车的时候,气都没消,所以一路也没说话。

”他的声音低沉而缓慢,仿佛每一个字都需要从泥沼中艰难地拔出。“车上人很少。

除了司机和售票员,还有一个穿军大衣缩在后面的男人,一位老太太——就是我母亲,

她那天去老同事家取资料,回来晚了。她坐在我们斜后方。”“后来,在黑山扈那个小站,

上来了三个人。”说到这里,张建国的呼吸明显急促起来,眼神中流露出抑制不住的恐惧,

“穿着那种……像寿衣一样的深蓝色长袍,脸白得吓人,跟刷了粉似的。

两个人架着中间一个,软绵绵的,头都抬不起来。他们上车一点声音都没有,

售票员问话也不答,就直挺挺地走到中间坐下。”“我当时就觉得有点瘆得慌,但也没多想,

以为是在附近影视城拍戏的,喝多了或者累瘫了。”他咽了口唾沫,喉结剧烈地滚动了一下,

“但我母亲……她从一开始就死死盯着那三个人,脸色越来越难看。

”“车开了大概五六分钟,到了最荒的那段路,两边全是黑压压的林子。

我母亲突然就冲了过来,一把抓住我的胳膊,指甲都快掐进我肉里了,冲我大喊大叫,

说我偷了她钱包,非要拉我下车去***。”张建国的声音带上了颤音,“我完全懵了!

我根本就没靠近过她!小芳也吓坏了,赶紧跟着解释。但我母亲就像疯了一样,

编辑推荐

热门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