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位置: 首页 > 最新小说 >

成都夏夜晚风遇骄阳(苏念林晓星)完整章节列表_笔趣阁

2025-11-26 11:34    编辑:大萝卜

成都夏夜晚风遇骄阳高分小说介绍

小说《成都夏夜晚风遇骄阳》的主角是【苏念林晓星】,这是一本古代言情小说,由才华横溢的“AAA丝路帮主”创作,故事情节生动有趣。本站无广告,欢迎阅读!本书共计31445字,更新日期为2025-11-26 11:31:52。在本网【jxgsy.com】上目前完结。小说详情介绍:#夏夜晚风遇骄阳##第一章开学日:望江荷畔初遇九月的成都还裹着夏末的湿热,锦江的风...

《成都夏夜晚风遇骄阳》 第1章 免费试读

#夏夜晚风遇骄阳##第一章开学日:望江荷畔初遇九月的成都还裹着夏末的湿热,

锦江的风掠过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的钟楼,

铜铃在风里荡出悠远的声响——这钟楼是民国二十年(1931年)由美国建筑师设计的,

红砖墙白穹顶,钟体是从英国运过来的,每天下午四点敲响时,声音能传遍整个望江校区。

风还吹得荷花池里的荷叶沙沙响,池面浮着几片粉白的花瓣,

老校工说这池荷花是1952年川大合并时,华西协和大学的教授亲手种的,

如今池里的锦鲤更是传了三代,以前常有老教授坐在池边喂鱼看书,

连巴金先生在川大任教时,都写过“荷风送香,锦鲤绕桨”的句子。

林晓星拖着半人高的行李箱,滚轮在青石板路上磕出“咕噜咕噜”的声响,

额角的碎发被汗浸湿,黏在泛红的脸颊上。奶奶的蓝布包里还塞着两袋灯影牛肉丝,

是在文殊院门口的老字号买的,奶奶总说:“这牛肉丝的做法是张飞传下来的,

当年他在阆中守边关,把牛肉切成丝晒干,方便士兵携带,后来传到成都,

就成了咱本地人的零嘴。”“晓得了奶奶,您快坐三轮车回去,师傅说走九眼桥那边,

还能瞅见锦江的游船。”林晓星笑着挥挥手,

看着奶奶的身影钻进三轮车——师傅是个五十多岁的成都人,车把上挂着个竹编小筐,

里面放着自己泡的菊花茶,“嬢嬢莫慌,九眼桥的游船刚开,您还能看会儿夜景再回家。

”九眼桥的桥身是明代万历年间修的,九个桥洞在月光下像一串糖葫芦,老成都人说,

站在桥洞下说话会有回音,是当年修桥时特意设计的“回音洞”。转身往宿舍走时,

行李箱没注意磕到了荷花池边的青石板,拉链崩开一道缝,薄荷糖撒了一地,

还有奶奶给的平安符,用红布包着,里面是文殊院的香灰。“哎呀!”林晓星蹲在地上捡糖,

指尖刚碰到一颗薄荷糖,就被池里的锦鲤溅了点水花——这锦鲤是橙红色的,尾巴像纱巾,

老校工说它们是“放生鲤”,以前川大的学生考试前会来喂面包屑,传说是“喂了锦鲤,

考试稳过”。头顶忽然落下一片阴影,一张印着竹花纹样的纸巾递了过来,

带着淡淡的茉莉花茶香。“袖口沾青苔了,这池边的青苔滑得很,上次有个同学差点摔进去。

”清冷的女声在头顶响起,林晓星抬头,看见一个穿白衬衫的女生站在面前,

头发扎成低马尾,发尾还沾着点荷花的香气,手里拿着一本摊开的《蜀碧》,

书页上还夹着一片干枯的银杏叶——女生说这是去年秋天在川大银杏道捡的,

“这棵银杏树有一百二十多年了,是清末的时候川大前身‘四川中西学堂’建校时种的,

秋天叶子黄的时候,整条路像铺了金毯。”林晓星接过纸巾,指尖碰到对方的手,

冰凉凉的,像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镇酸梅汤。“谢、谢谢!”她赶紧擦了擦袖口的青苔,

又低头捡平安符,女生没走,靠在池边的石栏上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《蜀碧》的封面,

“这本书里记了很多成都的老故事,比如秦灭巴蜀后,张仪修成都城,刚开始城垣是土做的,

后来刘备定都时才改成砖墙,现在***地下还有当年的城墙遗址。

”林晓星听得入了迷,直到把最后一颗薄荷糖塞进兜里,

才想起问对方名字:“我叫林晓星,拂晓的晓,星星的星。你呢?”“苏念。

”女生的声音很轻,尾音带着川渝人特有的软调,“我家在都江堰,

从小就听奶奶讲李冰治水的故事,说他当年为了测水位,做了三个石人立在江心,

石人上刻着‘水竭不至足,盛不没肩’,现在都江堰景区里的石人是复制品,

原件在成都博物馆,我去年去看过,石人的衣纹还是汉代的样式。”两人往东一舍走时,

路过川大的校训石,青灰色的石头上刻着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”八个大字,

苏念指着石头说:“这是清末张之洞题的,当年他担任四川总督,来川大视察时写的,

原本是刻在木牌上,后来抗战时期木牌被烧了,现在这块石头是1985年重刻的,

旁边的小花是麦冬草,老成都人说这草是以前川大教授种的,能入药,

《本草纲目》里都有记载。”东一舍的红砖墙爬满爬山虎,

楼道里飘着隔壁宿舍煮火锅的香味——宿管阿姨正拿着手电筒巡查,

嘴里念叨着“莫煮火锅哦,跳闸了整栋楼都没得电”。302宿舍里,

江柚正坐在床上吃蛋烘糕,看见林晓星进来,赶紧把最后一口塞进嘴里,“你好呀!

我叫江柚!这蛋烘糕是校门口张嬢嬢做的,她的摊子摆了三十年,

我妈说她小时候就吃张嬢嬢的蛋烘糕,张嬢嬢说她的方子是道光年间传下来的,

刚开始是用铜锅烤,现在换成了铝锅,但味道没变。”江柚身后的沈知夏正收拾素描本,

帆布包上的“宽窄巷子”字样被阳光照得发亮,林晓星才发现包上还挂着个小铜铃,

“这铜铃是宽窄巷子的老木匠做的,”沈知夏的声音有点低,“去年我去宽窄巷子,

木匠爷爷说这铃的样式是清代的,以前成都的马帮都挂这种铃,走夜路时铃响能吓走野兽。

”收拾完行李,离班会还有半小时。林晓星抱着《四川通史》往文科楼走,路过钟楼时,

看见几个老人在打麻将,竹制的麻将牌拍在石桌上“啪啪”响,

其中一个老爷爷抬头朝她们笑:“同学,要不要来凑一局?我们这麻将是民国时期的老牌子,

象牙做的,以前是川大一个教授的宝贝。”苏念笑着摆手:“不了爷爷,我们还要去上课。

”老爷爷点点头,继续摸牌:“慢点走哦,钟楼下面的青石板滑得很,下雨天要当心。

”文科楼的楼梯是木质的,踩上去“咯吱”响,苏念说这楼梯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修的,

“以前郭沫若在川大教书时,经常走这楼梯,他在文章里写过‘文科楼的楼梯像钢琴键,

走上去会响’。”班会教室的窗外就是荷花池,林晓星刚坐下,

就看见一只白鹭落在池边的石头上,苏念小声说:“这白鹭是老住户了,每年春天都会来,

老教授说它们是跟着锦江的水来的,以前成都平原的白鹭更多,

现在市区里只有川大、杜甫草堂这些地方能看见。”班会铃响时,

王老师提着保温杯走进来,杯身上的“川大校训”字样很显眼。“欢迎大家来川大中文系!

”王老师的成都话很地道,“成都这地方,好就好在有‘双魂’——既有杜甫草堂的文魂,

又有锦里的烟火魂。你们周末可以去逛杜甫草堂,里面的‘柴门’是复建的,

原样是唐代的样式,杜甫当年就是从这柴门进出,写了‘柴门不正逐江开’的诗。

”王老师讲校规时,林晓星没忍住打了个哈欠,苏念悄悄往她手里塞了一颗薄荷糖,

“这是文殊院门口买的,老字号的薄荷糖,里面加了陈皮,奶奶说能提神,

成都的夏天容易犯困,以前川大的学生上课都揣着这个。”班会结束后,

林晓星拉着苏念去三食堂,路过川大的“荷花池书店”,门口摆着很多老书,

老板是个戴眼镜的叔叔,“这些书都是二手的,有很多蜀地历史的书,

比如这本1956年版的《成都城坊古迹考》,里面记了很多成都的老地名,

像盐市口、骡马市,都是清代就有的。”三食堂的钟水饺刚端上来,红油香就飘满了桌子,

林晓星咬了一口,发现饺子里的肉馅加了花椒面,“这是成都钟水饺的特色,

”苏念帮她舀了点醋,“要用保宁醋,四川阆中的特产,清代就是贡品,加了醋才不腻。

钟水饺的创始人叫钟燮森,清末的时候在成都开了家‘协森茂’饺子店,

后来才改名‘钟水饺’,现在三食堂的师傅是钟家的徒孙,味道跟当年差不多。

”林晓星吃得满脸满足,抬头时看见苏念正看着她笑,阳光透过窗户落在苏念的发梢,

像撒了一层金粉。她忽然觉得,成都的秋天,连风都是甜的——有荷花的香,有饺子的油香,

还有身边人的温柔。

##第二章军训记:玉林串串香军训的太阳把川大田径场的塑胶跑道晒得发烫,

空气里弥漫着防晒霜和汗水的味道,远处食堂飘来的火锅香却像勾子一样,

勾得林晓星肚子直叫。冯教官穿着军绿色T恤,肚子上的腰带勒出点弧度,

一口成都话听得人亲切:“同学们莫偷懒哦!我当年在部队,四十度的天还要站军姿,

比这热多了!对了,我老家在郫县,我们那儿的豆瓣酱是一绝,我妈做回锅肉,

必须用郫县豆瓣,说这豆瓣要晒够一百八十天,清代的时候就给宫里供过。

”林晓星跟着大部队跑操场,才跑两圈就觉得眼前发黑,低血糖的***病又犯了。

一只手轻轻碰了碰她的胳膊,是苏念,手里攥着一颗柠檬糖:“含着,

这是文殊院门口‘宝光斋’的糖,光绪年间就有这家店,以前是给宫里供糖的,

柠檬是安岳的,四川的柠檬之乡,汁水多,不涩。”林晓星含着糖,

淡淡的柠檬味在嘴里散开,她跟着苏念的节奏跑,看着对方的白衬衫后背被汗浸湿,

却还是保持着均匀的呼吸。跑到第五圈时,林晓星实在撑不住了,扶着膝盖大口喘气。

苏念递过来一瓶冰镇酸梅汤,瓶身上还挂着水珠:“这是早上从宿舍冰箱拿的,

酸梅是达州的乌梅,泡之前要蒸一下,加了桂花,是青城山下的金桂,秋天开的,

我奶奶去年秋天摘了晒干,说加在酸梅汤里香得很。”林晓星喝了一口,酸中带甜,

还带着点桂花的香,瞬间觉得舒服多了。“你看那边!”苏念指着田径场门口,

一个阿姨推着小摊在卖***,“那是李阿姨,她的***是手工搓的,用的是***籽,

要搓半小时才能出胶,加的红糖是云南的老红糖,熬的时候要加姜片,奶奶说这样能驱寒,

成都的夏天虽然热,但湿气重,吃***也要注意。”跑完步,江柚抱着两碗***跑过来,

一碗递给林晓星,一碗塞给沈知夏:“快吃快吃!李阿姨的***加了糍粑,是她自己蒸的,

糯米是崇州的,四川的糯米之乡,蒸出来的糍粑又软又糯。”沈知夏接过***,

悄悄把自己碗里的葡萄干挑给江柚,“你少吃点糖,昨天你说牙疼。”江柚吐了吐舌头,

还是把葡萄干塞进嘴里:“就吃这一次嘛!”站军姿时,阳光直射在脸上,

林晓星感觉自己的脸快要被晒脱皮了。苏念悄悄往她这边挪了挪,

用自己的影子挡住阳光:“成都的太阳虽然不如北方烈,但湿热的空气像蒸笼,

我奶奶说以前成都人夏天都在树荫下摆竹椅,摇着蒲扇吃***,蒲扇是蒲葵叶做的,能驱蚊,

现在老成都人还爱用这个。”林晓星点点头,看着苏念的肩膀微微倾斜,

后背的汗渍越来越大,心里暖暖的。三十分钟的军姿终于结束,

苏念帮林晓星揉了揉发酸的小腿:“明天我帮你带点舒缓药膏,是我奶奶做的,

用的是川芎、红花,都是青城山道地药材,《本草纲目》里说川芎能活血,红花能止痛,

我奶奶以前在都江堰的中药铺帮过厨,这方子是老中医传的。”军训最后一天的队列评比,

江柚因为紧张顺拐了,评比结束后蹲在操场角落哭。沈知夏走过来,

递来一瓶冰镇豆奶:“哭啥子?明天再练一遍,我陪你。昨天我去***,

看到诸葛亮的《出师表》石刻,上面写着‘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’,你学表演也一样,

要坚持才会有结果。”江柚抬起头,眼泪还挂在脸上:“可是我总顺拐,是不是很笨?

”沈知夏蹲下来,帮她擦了擦眼泪:“不笨,我第一次学画画,连直线都画不直,

后来练了三个月才好。走,我带你去吃烤红薯,校门口张嬢嬢的烤红薯,用的是红心红薯,

崇州产的,甜得很。”那天晚上,沈知夏陪江柚在操场练了两个小时正步。江柚走累了,

坐在地上抱怨:“这正步怎么这么难走啊!”沈知夏从包里掏出一个烤红薯,剥开皮,

热气带着甜香飘出来:“慢慢练,你看这红薯,要烤四十分钟才甜,做什么事都要等。

张嬢嬢说她的烤红薯炉是她爷爷传下来的,民国时期是用柴火烤,现在换成了电烤,

但味道没变,以前川大的学生晚上练完琴,都会来买一个。”军训第三天下午体检,

林晓星最怕抽血,站在队伍里腿都在抖。苏念拉着她的手:“别怕,我陪你。

体检完我们去玉林路吃串串,玉林路的串串最正宗,我上次去,

老板说他们的牛油锅底要熬八个小时,用的是本地黄牛油,加了二十多种香料,

其中八角是茂县的,清代就是贡品,香得很。”体检完,两人坐公交去玉林路,

公交路过九眼桥,苏念指着窗外:“那就是九眼桥的游船,晚上亮灯的时候好看,

船是仿古的乌篷船,以前成都人就是坐这种船在锦江里运货,现在改成了游船,

能坐二十多个人。”到了玉林路,路边的涂鸦墙很显眼,

上面有赵雷《成都》的歌词:“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,

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”,苏念说这涂鸦是去年一个大学生画的,现在成了打卡点,

“你看那边的老茶馆,”她指着路边的“老成都茶馆”,“老板是个老爷爷,

他说这茶馆是他爷爷传下来的,民国时期是文人聚会的地方,巴金、老舍都来喝过茶,

现在盖碗茶还是五元一位,跟以前一样便宜。”串串店的老板看见她们进来,

热情地招呼:“同学,要红锅还是鸳鸯锅?我们家的红锅是牛油的,

加了郫县豆瓣和汉源花椒,汉源花椒是唐代的贡椒,香得很!”苏念要了鸳鸯锅,

帮林晓星拿了很多串:“牛肉串要裹满辣椒面,郡肝串要煮十分钟,藕片串要选九孔藕,

成都平原的九孔藕最粉,清代《成都通览》里就有记载。”林晓星咬了一口牛肉串,

辣中带香,香油蒜泥中和了辣味,好吃得眯起了眼睛。老板坐在旁边的桌子上喝茶,

看见她的样子笑了:“同学,好吃就多吃点!我们这牛肉是本地黄牛肉,早上刚杀的,

新鲜得很。以前我爷爷开串串店,都是自己杀牛,现在不行了,要去屠宰场买,

但牛肉的品质没变。”苏念问老板:“叔叔,您这牛油锅底的方子是祖传的吗?

”老板点点头:“是啊,我爷爷是民国时期的厨师,在成都的‘聚丰园’当过学徒,

这方子是他师傅传的,加了草果、香叶,都是云南的香料,以前要走茶马古道才能运过来,

贵得很。”吃完串串,两人沿着玉林路往回走,路边的老槐树飘着槐花,

落在苏念的发梢上。林晓星伸手帮她摘下来,苏念笑了笑:“这槐树有五十年了,

我小时候来玉林路,这树就这么粗,现在还是这么粗,老成都人说槐树能辟邪,

以前每家院子里都种一棵。”风吹过,带着槐花的香,林晓星忽然想起赵雷的《成都》,

忍不住哼了起来,苏念也跟着哼,声音轻轻的,和着路边的蝉鸣,格外好听。

##第三章寒假暖:锦里糖油香成都的冬天来得悄无声息,锦江的风带着湿冷的气息,

吹得川大的梧桐叶落了一地。林晓星的手总是冰凉的,每天早上进教室,

都要把双手揣在兜里捂半天。苏念每天早上都会把暖手宝先捂热,

再塞进林晓星的兜里:“这暖手宝套是我奶奶织的,羊毛是阿坝州的,当年红军过草地时,

很多妇女就织毛衣送给红军战士,现在阿坝州还有这种羊毛编织的传统,

奶奶说这羊毛要洗七次才软,织的时候要加羊绒,才暖和。

”暖手宝套上的熊猫图案很可爱,林晓星摸着暖暖的,心里也暖暖的。

她开始每天给苏念带热的红糖糍粑,“这红糖糍粑是食堂张阿姨做的,”林晓星递过糍粑,

“张阿姨说她的方子是太奶奶传下来的,太奶奶以前在成都的‘陈麻婆豆腐店’帮过厨,

做的糍粑很受欢迎。红糖要用云南的老红糖,熬的时候要加桂花,是青城山下的金桂,

秋天开的,奶奶去年秋天摘了晒干,让我带来的。”江柚和沈知夏的关系也近了不少,

沈知夏会帮江柚占图书馆的位置,江柚会给沈知夏带春熙路“耀华餐厅”的草莓蛋糕。

“这家餐厅是民国时期的,”江柚跟沈知夏说,“当时叫‘耀华西餐厅’,

是成都最早的西式餐厅之一,巴金先生在文章里还提到过,说他们家的蛋糕‘甜而不腻,

有奶油的香’。现在的草莓是双流的,四川的草莓之乡,冬天的草莓最甜,

老板说他们的奶油是动物奶油,比植物奶油健康。”十二月的一天,林晓星感冒了,

发烧到39度。苏念早上叫她起床时,发现她脸通红,伸手一摸,滚烫滚烫的。“走,

我带你去校医院。”苏念不由分说,扶着林晓星往楼下走,手里还拿着一件厚外套,

“成都的冬天湿冷,别冻着了。校医院旁边有个‘德仁堂’中药铺,光绪年间就有了,

里面的老中医很厉害,上次我奶奶感冒,就是在那儿抓的药,喝了两副就好了。

老中医说成都的冬天容易风寒,要喝生姜红糖水,生姜要用小黄姜,四川犍为的小黄姜最好,

《本草纲目》里都有记载。”校医院的医生给林晓星挂了水,苏念坐在旁边,

帮她掖了掖被子:“你睡会儿,我看着你。”林晓星点点头,很快就睡着了。等她醒来,

发现苏念正趴在床边,手里还拿着她的《古代汉语》课本,旁边放着一本《蜀中广记》,

书页正好翻到“成都府”的章节,上面记着成都的老地名:“盐市口,清代为盐商聚集之地,

每日盐船数百艘泊于锦江;骡马市,明代为骡马交易之所,至今仍存老茶馆数家。

”“苏念……”林晓星轻声叫她。苏念抬起头,眼里带着点血丝:“醒了?饿不饿?

我去给你买粥。校医院门口的‘一品粥铺’,有你喜欢的皮蛋瘦肉粥。这家粥铺的老板说,

他们的粥是照着清代的‘及第粥’方子改的,以前成都的读书人赶考,都要喝一碗,

寓意‘金榜题名’。皮蛋是宜宾的,四川的皮蛋之乡,瘦肉是本地土猪肉,

煮出来的粥香得很。”林晓星拉住她的手:“别去了,陪我待会儿好不好?”苏念坐下来,

林晓星靠在她肩上,闻着她身上的茉莉花香,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。“怎么哭了?

”苏念慌了,伸手帮她擦眼泪,“是不是还难受?我去叫医生。”林晓星摇摇头:“不是,

我就是觉得,有你真好。上次我看《蜀中广记》,里面说成都以前叫‘锦官城’,

汉代的时候专门设了‘锦官’来管理蜀锦,蜀锦可有名了,诸葛亮还说‘决敌之资,

惟仰锦耳’,蜀锦成了蜀汉的重要财源,现在蜀江锦院还有老匠人织蜀锦,我想去看看。

”苏念轻轻拍着她的背:“等你病好了,我们就去。蜀江锦院的老匠人会织‘双面绣’,

这种手艺是唐代传下来的,以前给宫里绣过屏风,现在他们还会织‘芙蓉鲤鱼’图案,

芙蓉是成都的市花,鲤鱼是锦江的鲤鱼,好看得很。”寒假来得很快。林晓星收拾行李时,

苏念站在旁边,手里拿着一件加绒的围巾:“要不要来我家过年?我家在都江堰,

离成都市区不远,我奶奶很喜欢你,她说想跟你学穿针,还想给你做麻婆豆腐。

麻婆豆腐是成都的名菜,相传是清代同治年间,

一个叫陈麻婆的妇人在成都万福桥边开的豆腐店,因为她脸上有麻子,

大家就叫她‘陈麻婆’,她做的豆腐又麻又辣,用的是郫县豆瓣和汉源花椒,

汉源花椒是唐代的贡椒,香得很。”苏念家在都江堰市区,房子不大,却很温馨。

奶奶看见林晓星,拉着她的手就不放:“晓星啊,路上冷不冷?饿不饿?

奶奶给你做了麻婆豆腐,你尝尝!这豆腐是都江堰的嫩豆腐,早上刚买的,豆香味浓得很。

郫县豆瓣是我自己晒的,要晒三个月,加了辣椒、生姜,都是本地的,比买的香。

”饭桌上,奶奶不停地给林晓星夹菜,回锅肉、夫妻肺片,全是成都的家常菜。

“这回锅肉要用二刀肉,”奶奶一边夹肉一边说,“四川的二刀肉最香,煮到八成熟,

切片炒,加蒜苗,蒜苗是成都本地的,冬天的蒜苗最嫩。这道菜据说起源于清代,

编辑推荐

热门小说